走进北京泰易瑞亚医疗美容门诊部,常能看到一位戴眼镜的医生正耐心地为求美者讲解治疗方案。她就是惠芳医生——首批医疗美容,一位将大半生奉献给医美事业的医师。从1987年参与学术交流今,她用35年临床经验诠释了什么是"匠人精神"。
医生的职业生涯始于医院系统。作为国内早开展医疗美容的之一,她曾协助多家医院创建美容科室。那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东方人特有的面部结构特点,也奠定了她"自然"的美学理念。"现在很多求美者拿着网红照片来,我都会建议要根据自身基础量体裁衣。"医生边说边在面部模型上比划着颧骨与下颌的黄金比例。
转到泰易瑞亚医疗美容门诊部后,惠芳将医院的严谨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诊室准备器械,所有注射产品都要亲自核对批号,这种细致在业内并不多见。"有次发现助手准备的麻醉剂批号记录差了一位数字,坚持重新开了一套。"护士长回忆道。
在玻尿酸和肉注射领域,惠芳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反对流行的"套餐式治疗",坚持每个部位都要单独评估。"比如眉间纹和鱼尾纹的肌肉走向不同,注射点位和剂量都要差异化处理。"说着她翻开一本泛黄的解剖学笔记,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面部神经分布图。
对于近年来的自体脂肪移植,医生开发了分层注射技术。"脂肪移植不是简单的填充,要考虑面部力学支撑。"她解释时会用双手模拟面部筋膜层,"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先重建深层结构才能有自然持久的。"
早在1987年,惠芳就参与了首批大陆与地区的医美学术交流。"那时在微创技术方面比较,但我们在烧伤修复方面有优势。"这段经历让她早接触到西方美容医学理念,后来创立的结合美容科室,就融入了穴位注射等特色技术。
现在已届退休年龄的医生,依然保持着每周参加学术会议的习惯。诊室里那台老式显微镜旁,总放着新版的《美容外科学》期刊。"上周刚和年轻医生讨论的联合疗法呢。"她笑着调整了下眼镜。
面对层出不穷的医美新项目,惠芳常提醒消费者要理性选择:"不是越贵越好,关键要看适不适合自己。"她总结出三个原则:查机构资质、看药品批号、问医生经验。对于尝试微整形的求美者,她建议从保守剂量开始,"好比化妆也要先打底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午五点的阳光斜照进诊室,医生正在为明天的面诊准备方案。桌角摆着女儿送的保温杯,杯身上"不忘初心"四个字依稀可见。或许这正是这位老医师35年如一日的写照——用守护美丽,以匠心雕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