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碑林盛无痕植发医院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匆匆走过——那是杨志祥院长。作为植发行业少有的"双料",他既是医疗成果奖获得者,又是8本医学专著的参编者。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头顶多项头衔的,常对患者说的话却是:"咱们今天,您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发型?"
翻开杨志祥的履历,会看到一连串闪亮的头衔:植发协会会员、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医院。那段经历赋予了他严谨到骨子里的工作习惯,现在每天清晨7点,他都会亲自检查手术器械的消毒情况。
"在做外科医生时,连缝合线打结的角度都有标准。"杨院长笑着回忆。这种近乎苛刻的态度,让他在转型植发领域后很快脱颖而出。目前他已完成3000余例无痕植发手术,但每台手术前仍会像新手一样反复确认设计方案。
在核心期刊发表60余篇论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近20年持续不断的学术输出。但杨志祥的论文有个特点:总把复杂的植发技术说得通俗易懂。就像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的:"技术再,也得让老百姓听得明白。"
他主导的8项省部级课题中,有个特别接地气的研究——"不同职业人群的发际线美学标准"。原来程序员和教师适合的发际线弧度确实不一样,这个发现让很多患者恍然大悟:"难怪总觉得之前的发型哪里不对劲!"
在盛,杨院长立下个规矩:不"百分百成活率"、不推荐过度医疗、不做"流水线作业"。有次遇到个要求移植6000单位毛囊的年轻人,他仔细检查后坚决只做3500单位:"您后枕部资源有限,做多了反而伤害原生发。"
这种保守反而赢得信任。去年有位患者专门飞来西安,就因为听说这里"医生会拦着顾客乱花钱"。术后8个月,这位患者带着家乡葡萄来感谢时,杨院长正在给护士演示如何用葡萄比喻毛囊分布密度。
作为《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杨志祥有个特殊习惯:遇到新颖的植文,必定要亲自临床验证。有次为测试某新型移植针的稳定性,他连续半个月在猪皮上做实验,后整理出12条改良建议,让国外厂商都专门致谢。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他参与的8本专著都成为行业实用手册。现在盛的新医生入职,课就是学习杨院长标注过的《毛发移植图谱》,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此处注意供区张力""这个角度更适合人"等实战心得。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扎根西安时,这位北京医学会整形外科常委的回答很朴实:"西北地区植发需求大,但好医生太少。"或许正是这份感,让他今保持着一个记录:每年少有20台手术是为经济困难患者做的减免手术。在杨志祥看来,那些重新长出的头发,比任何奖项都更能定义医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