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总有人问我:"医生开的药吃了没怎么办?""网上买的药能信吗?"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药物治疗那些事儿。先泼个冷水——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但选对了方法,药物治疗确实是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去年有个患者拿着微商买的"降压药"来问我,结果发现是三无产品。正规医院的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五年以上临床试验,药盒上一定印着"国药准字"编号。像北京、上海瑞金这些医院,用药都需要经过药事委员会层层把关。特别提醒:看到"秘方""快速"这类宣传语,赶紧绕道走。
在深圳见过个:两位患者同样是胃痛,一个开了抑酸药,另一个配的却是抗生素。原来前者是胃溃疡,后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好医生开药前会详细询问病史、做检查,根据体重、年龄甚基因差异调整剂量。千万别自己对照网络症状乱吃药,更别把别人的处方当模板。
近整理门诊记录时发现几个常见错误:有人把阿莫西林当药吃,其实它对病毒感冒完全无效;有人嫌药苦就掰开胶囊,结果药物提前在胃里分解失效;还有老人把不同药混在一个分装盒里,导致药物相互反应。记住:药盒上的"一日三次"是指每8小时一次,不是随三餐吃。
现在不少医院都开设了药物门诊,像化疗、治疗这些新技术,能让药物更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深圳某医院引进的智能药房系统,可以自动核对药物相互作用。不过要注意,新技术不等于人人都适用,还是要经过评估。
建议家里常备的只有创可贴和退烧药,其他药物现用现买。吃药期间如果出现皮疹、水肿等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现在很多医院开通了用药窗口,北京部分社区医院还能预约药师上门指导。记住这个原则:能单方不复合,能口服不注射,别把药物当饭吃。
后提醒各位:药物治疗是把双刃剑,用对了治病,用错了要命。身体出现问题先去正规医院,让医生帮你制定治疗方案。别轻信偏方,更别自己当医生,健康这件事,真的开不起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