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头晕、午后太阳穴胀痛、体检报告上刺眼的血压数值……这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高血压警报。我国约有3亿高血压患者,但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患病。高血压就像潜伏的"无声",悄悄损害着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常见却危险的健康问题。
高血压可怕之处在于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头部胀痛(特别是后脑勺)、无缘由的疲惫感、视力模糊或鼻出血。这些信号容易被误认为是工作压力大或没休息好,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少测量2次血压,有家族史者更要提高警惕。
正常血压应低于120/80mmHg。当测量值持续≥140/90mmHg时就要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一次测量偏高不要慌,应在不同日期测量3次以上。现在很多药店、社区都有血压计,测量前记得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测压。
1. 味饮食:每日盐摄入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
2.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6小时会打乱血压节律
3.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导致血管弹性下降
4. 情绪压力:长期焦虑会使血压持续升高
5. 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要当心
6. 过量饮酒:每天超过2两白酒就会影响血压
步:调整饮食习惯
尝试"得舒饮食"(DASH饮食),多吃全谷物、绿叶蔬菜、低脂乳制品。做个简单改变:用香草、柠檬汁代替部分食盐,选择低钠酱油。每周吃2-3次深海鱼,其中的ω-3脂肪酸有助于血管健康。
第二步:培养运动习惯
不必非得去健身房,快走就是的选择。每天30分钟,每周5天,速度以微微出汗但仍能正常说话为宜。太极拳、游泳也是不错的降压运动,注意要循序渐进。
第三步:规范用药原则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后血压仍高,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见降压药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开具处方。记住降压药不能吃吃停停,即使血压正常了也要遵医嘱调整。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血压升高对血管的伤害是持续存在的,等到出现心梗、中风等并发症时就晚了。就像水管长期承受会漏水,血管同样会受损。
误区二:降压药会伤肾
恰恰相反,规范使用降压药能保护肾脏。高血压本身才是导致肾损害的元凶,合理用药可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建议在家准备一个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注意晨起后1小时内和睡前是重点监测时段。天气骤变时要加强监测,寒冷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若收缩压突然超过180mmHg或伴有剧烈头痛、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控制高血压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都能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记住一个小目标:将血压降低20mmHg,就能使中风风险降低40%,这个率值得每个人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