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血管疾病,很多人反应是“老年病”,但近年来,30多岁就突发心梗的并不少见。心血管内科医生提醒,心脏问题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究竟哪些症状需要警惕?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这篇文章带你了解关于心血管健康的实用知识。
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喘不上气?爬两层楼就大汗淋漓?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心血管内科指出,典型的心绞痛往往表现为胸骨后感,可能放射左肩或下颌。但更多人会出现不典型症状:长期、无缘无故牙疼、突然冒冷汗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女性心脏病的症状往往更隐蔽。研究显示,近半数女性心梗患者发病前一个月就出现异常疲劳感。如果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恶心,建议尽快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就像血管里的“沉默”。心血管内科医生建议,确诊“三高”后要做好三件事:,买个家用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第二,饮食上记住“三减”——减盐、减油、减糖,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第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快走、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即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季清晨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建议醒来后在床上手脚再起身,避免突然受凉。有晨练习惯的老人好等太阳出来后再外出。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只看有没有“异常”箭头,其实心血管健康要看多项指标的综合判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较为理想,高血压患者好低于1.8。颈动脉超声发现的斑块、心电图ST段改变都值得关注。
心血管内科医生强调,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脏检查。有家族史、长期吸烟或肥胖的,可以考虑加做冠脉CTA。记住,体检不是走过场,异常指标一定要找医生解读。
如果突然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剧烈胸痛,伴有濒死感、冷汗淋漓,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时,保持静卧,不要自行服药。有条件的可以测量血压,如果收缩压不低于90mmHg,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暂时缓解症状。
特别提醒:网上传言的“用力咳嗽自救法”并不靠谱,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疑似心梗时重要的是尽快开通堵塞血管,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
熬夜刷手机、顿顿外卖、久坐不动……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悄悄伤害年轻人的心脏。心血管内科门诊中,30岁出头就血管硬化的越来越多。保护心脏没有捷径,关键是改变生活习惯:23点前入睡,避免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每坐1小时起身5分钟。
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可以试试“番茄工作法”,每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研究发现,适当的间歇休息比连续工作更能减轻心脏负担。爱护心脏从年轻时做起,才能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威胁。
说到养心食物,很多人反应是吃猪心补心,这其实是误区。心血管内科营养师推荐真正的“护心套餐”:每周吃2-3次深海鱼,每天一把原味坚果,用燕麦、糙米替代部分精米白面。绿叶蔬菜和浆果富含抗氧化物质,对血管有益。
烹饪方式也很关键。清蒸、凉拌比油炸更健康,少用沙拉酱等高脂调味料。外就餐时,可以要求单独盛放调料,自己控制用量。记住,没有神奇的“超级食物”,均衡饮食才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