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摔倒时手腕撑地;运动时脚踝意外扭伤;甚不小心从台阶上踏空……骨折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据统计,我国每年骨折患者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占比高。当骨头遭遇意外断裂,正确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愈合。今天我们就来骨折后的科学护理方法。
很多人以为骨折一定会疼到无法忍受,其实不然。有些轻微骨裂可能只有肿胀和轻微压痛。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务必警惕骨折风险:患处明显变形、触摸有骨擦感、受伤后肿胀淤青、无法承重或(比如脚踝骨折时无法站立)。如果怀疑骨折,切忌自行揉捏或强行,时间固定伤处并就医才是关键。
1. 固定比止痛更重要:用硬纸板、杂志或支具固定伤处,避免二次损伤。 2. 冰敷有讲究: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5分钟/次,间隔2小时,持续24-48小时。 3. 抬高患肢:将受伤部位抬高心脏水平以上,能有效减轻肿胀。
特别注意:不要相信“掰直就能好”的土方法,错位骨折必须由医生复位。
打石膏或手术只是开始,后续护理决定愈合质量:
饮食补钙有误区:骨头汤的钙含量其实不如一杯牛奶,建议每天摄入300ml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蛋白质摄入要充足(鸡蛋、鱼肉等),但切忌过量补钙导致便秘。
石膏护理要点:保持干燥(洗澡可用防水套),每天检查皮肤是否发红/瘙痒。儿童患者要防止塞入异物,老年人需警惕石膏边缘摩擦皮肤。
当医生宣布可以拆除石膏或支具时,很多人觉得万事大吉,其实此时才是功能的关键阶段:
1. 循序渐进做复健:从被动关节开始,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腕部骨折可练习握力球,下肢骨折建议在泳池中行走减少负重。 2. 警惕肌肉萎缩:固定6周后肌肉可能萎缩30%,需要通过电刺激或器械训练逐步。 3. 肿胀是正常现象:后肿胀通常持续2-3个月,夜间抬高患肢能明显缓解。
愈合过程中出现以下信号需警惕: - 石膏内持续剧痛或异味 - 手指/脚趾发紫、发麻 - 拆除固定后3周仍无法轻微 - 原骨折处再次出现红肿热痛
骨折愈合就像重修一条公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科学的方法。上肢骨折通常需要6-8周,下肢则需12-16周。切记:定期复查X光片比自我感觉更可靠。期间保持耐心,遵医嘱进行科学训练,大多数骨折都能良好功能。如果关于骨折护理还有疑问,建议保存本文或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