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作为科医生,我经常被问到:"医生,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让很多人忧心忡忡。今天,我们就来早期筛查这件事。
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根据新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和晚期的率差别,比如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晚期可能不到30%。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通过规范的筛查,可以在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时就发现它,这时候治疗起来好,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得到。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全套的筛查。我们建议以下几类人群要格外重视:
1. 有家族史的人: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多人患癌,特别是同一种,风险会相对较高。
2. 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
3.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长期吸烟、酗酒、熬夜、高油高盐饮食等。
4. 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接触放射线、石棉等致癌物的工作者。
不同有不同的筛查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筛查建议:
1. 肺癌:低剂量螺旋CT(建议50岁以上吸烟者每年一次)
2. 胃癌:胃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一次)
3. 结直肠癌:肠镜、粪便潜血检查(45岁以上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
4. 乳腺癌:乳腺钼靶和超声(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检查)
5. 肝癌:B超+甲胎蛋白检查(乙肝携带者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
1. "体检报告正常=不会得":普通体检不等于筛查,很多早期在普通体检中无法发现。
2. "没有症状就不用查":很多早期完全没有症状,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错过佳治疗时机。
3. "标志物高就是":标志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升高不一定是,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判断。
4. "一次筛查可以管好几年":筛查建议都是有时效性的,需要定期复查。
如果筛查发现问题,不要过度恐慌。首先,筛查发现的异常不一定是;其次,即使是,早发现就意味着更多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建议拿着检查结果到正规医院的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记住,现代医学对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丰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筛查不是,但确实能为我们的健康多把一道关。作为科医生,我建议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规范的筛查,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也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性别选择合适的筛查项目。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除了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这些都能帮助我们降低患癌风险。
如果你还有关于筛查的疑问,欢迎到正规医院科。记住,关注健康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