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总觉得口干舌燥?明明吃得不少体重却一直下降?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可能是糖尿病在悄悄敲门。作为困扰4亿多人的慢性病,糖尿病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隐匿性"——很多人确诊时并发症已经出现。今天咱们就来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糖尿病早期警报。
,突然变得特别爱喝水。张阿姨近总抱着水杯不放,夜里要起来喝三四次水,检查才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到7.8mmol/L。这是因为血糖升高时,身体会通过排尿来排出多余糖分,自然就容易口渴。
第二,吃饱饭反而更饿。李发现自己午餐后两小时就心慌手抖,非要再吃个面包才舒服。这种"饥饿感"其实是细胞得不到足够葡萄糖的表现,医学上称为"饥饿性高血糖"。
第三,伤口好得特别慢。小姐脚踝被蚊子咬了个包,半个月都没结痂,后来测血糖竟高达11mmol/L。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影响组织修复能力。
很多人觉得"三多一少"才是糖尿病典型症状,其实现代人更多表现很不典型。比如40岁的陈先生,就是反复出现牙龈肿痛、皮肤瘙痒,去了好几个科室后才查出糖尿病。
还有常见的视物模糊,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实际上血糖波动会导致晶状体肿胀,这种视力变化往往是暂时的,控制血糖后就能改善。
有家族史的、超重人群、妊娠期得过糖尿病的女性都是高风险人群。建议35岁以上每年体检时,不要只查空腹血糖,好加做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临床发现,约60%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早已超标。
办公室白领要格外当心。长期久坐、经常熬夜、压力大都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有个数据很惊人:每天坐着超过8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15%。
如果出现多个预警信号,建议尽早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这个指标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测血糖更可靠。数值在5.7%-6.4%就是糖尿病前期,这时候干预好。
别急着自行诊断。有些药物副作用、甲亢等疾病也会引起类似症状。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会根据血糖检测、症状表现等综合判断。
预防比治疗容易得多。首先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一个小改变就能让餐后血糖峰值降低30%。其次每天快走30分钟,肌肉运动能直接消耗血糖。后记得少熬夜,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3倍。
糖尿病不像感冒发烧来得急,它像温水煮青蛙。但只要我们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抓住黄金干预期,完全有可能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下次体检时,记得多关注下自己的血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