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家人挂急诊,护士拿着输液瓶过来时,我突然发现针管里有细小气泡。当时吓得立刻叫停操作,后来才知道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患者我们太缺乏静脉输液的基础认知了。今天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说说这项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医疗操作。
感冒发烧就去诊所挂水?这个观念得改改了。其实只有出现脱水(比如腹泻呕吐以上)、电解质紊乱(抽血化验确认)、术前禁食超过12小时等情况才真正需要输液。很多轻度疾病完全可以通过口服补液解决,那种"挂水好得快"的说法并不科学。
需要特别注意两类人群:老人和儿童。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反复穿刺容易引发静脉炎;儿童则存在用药剂量控制的问题。上周社区医院就接诊了个5岁患儿,因诊所输液速度过快导致肺水肿。
是配药环节。去年某医院出现过护士用酒精棉签擦拭输液瓶口后立即插针,导致微量酒精进入药液的。正确做法是等待30秒让酒精完全挥发。
第二是流速控制。普通成年人每分钟30-40滴比较,心脏病患者要降到20滴以下。遇到过自己调快滴速的糖尿病患者,结果引发急性心衰。
第三是留置针护理。现在很多门诊喜欢用留置针,但超过72小时不更换的话,感染风险会成倍增加。特别是糖尿病病人,去年有个就是因留置针感染导致败血症。
哺乳期妈妈要注意,有些抗生素会通过乳汁分泌。曾有位产妇输液后哺乳,导致宝宝出现血便。
过敏体质人群要特别关注输液反应。不是只有头孢才会过敏,就连葡萄糖都可能引起过敏。建议用药后观察15分钟再离开。
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血管保护。见过连续输液半个月的患者,后只能做PICC置管。建议每天热敷穿刺点上方的血管,促进循环。
观察三个重点:护士是否当面拆封输液器、配药时是否严格消毒、输液架高度是否在心脏上方60cm左右(这个高度能滴速稳定)。
后提醒大家,静脉输液本质上是小型手术操作。如果医生建议口服用药就能解决问题,真的没必要非要输液。毕竟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风险,我们既要相信医生判断,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