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总能在各种平台上看到"吃药就能祛痘美白"的宣传,不少朋友拿着手机来问我:这些药物真的能解决皮肤问题吗?作为从业10年的医美编辑,今天咱们就客观药物治疗在皮肤管理中的真实作用。
对于中度以上痤疮,药物确实是方案。常见的维A酸类药物就像皮肤科的"老将",通过调节毛囊角化和控制油脂分泌发挥作用。但要注意,这类药物需要医生严格把控用量,孕妇禁用。有些患者用药初期会出现短暂爆痘,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坚持规范用药2-3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改善。
抗生素类药物则专门针对红肿发炎的痘痘,但连续使用好不要超过8周,避免产生耐药性。现在更推荐"联合用药",比如晚上用维A酸,白天点涂抗菌药膏,这样既能增果又能减少副作用。
特别提醒:网行的"美白丸"大多添加了这类成分,但浓度和配伍未必科学,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正规药物。
对于黄褐斑这类顽固色斑,单纯靠外用药有限。临床上常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案,比如配合口服传明酸。这种药物原本用于止血,后来发现能抑制黑色素活性。但需要注意,用药期间要严格防晒,生理期可能出现经量减少的情况,停药后会正常。
特别提醒:网行的"美白丸"大多添加了这类成分,但浓度和配伍未必科学,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正规药物。
当皮肤出现急性过敏时,短期使用抗组胺药能快速缓解红肿瘙痒。但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找出过敏源。近两年新型的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比较受关注,这类非激素药膏对特应性皮炎不错,但使用后有灼热感属于正常反应。
需要划重点的是:皮肤敏感期间千万不要自行用药,某书上的"药膏推荐"千万别照搬。我就遇到过患者把治疗脚气的药膏涂在脸上,结果引发接触性皮炎的。
1. 不是越快越好。皮肤代谢周期是28天,"三"的基本不靠谱。就像治疗痤疮的异维A酸,通常要持续用药6个月以上。
2. 副作用不等于有害。有些用药反应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比如使用维A酸后脱皮,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案。
3. 药物不能替代日常护理。再好的药也要配合温和清洁、基础保湿和严格防晒,治疗期间建议停用所有功效型护肤品。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别犹豫立即就医:大面积爆痘伴随疼痛、面部突然出现不明皮疹、用药后出现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现在很多医院开通了线上问诊,拍几张清晰的素颜照片也能获得指导。
后想说,皮肤问题用药就像量体裁衣,同一个不可能适合所有人。与其跟风尝试网红疗法,不如抽半天时间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做个系统检查。毕竟的事,还是要交给的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