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突然喊肚子疼或身上出现不明肿块时,很多家长会手忙脚乱。儿外科作为专门解决0-18岁儿童外科问题的学科,其实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那些看似吓人却不必过度紧张的儿童外科情况。
3岁的乐乐洗澡时被妈妈发现大腿根有个鹌鹑蛋大小的鼓包,按下去会消失但哭闹时又出现。这种典型的腹股沟疝在1岁以下男孩中发生率高达5%。由于儿童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剧烈咳嗽或排便时肠管容易从薄弱处突出。
医生提醒:若鼓包变硬且孩子持续哭闹,要警惕嵌顿疝可能。现在常规的微创手术仅需15分钟,术后当天就能回家,疤痕比米粒还小。
新生儿脐疝像颗会跳动的小葡萄,其实80%会在2岁前自愈。但如果5岁后脐环直径仍超过2厘米,可能需要简单缝合。值得注意的是,永远不要用硬币或绑带固定,这样反而可能造成。
6岁前与黏连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出现反复红肿、排尿困难或口形成疤痕环时,就需要儿外科评估。目前主流医学观点认为,没有医学指征的预防性手术并不是必要选择。
8岁的小宇跌伤后手臂呈"银叉样"变形,X光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儿童骨骼像嫩树枝般富有韧性,通常4-6周就能愈合,但对复位要求更高。若错位愈合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导致两侧肢体长度不一致。
阑尾炎多是转移性右下腹痛,但孩子可能先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个简单的辨别方法:让孩子单脚跳,如果右下腹疼痛加剧,阑尾炎的可能性就。6岁以下儿童阑尾穿孔率是的5倍,所以及时就诊很关键。
面对儿童外科问题时,家长要记住三个原则:不轻视异常体征、不滥用土方法、不过度治疗生理现象。现在多数儿童手术都采用显微技术,创伤小快,更重要的是选择有儿童麻醉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
当孩子需要外科干预时,家长可以准备些小贴士:术前6小时禁食但可以喝清水术前2小时;带上孩子熟悉的玩偶减轻焦虑;术后准备宽松衣物避免摩擦伤口。这些细节都能让孩子更顺利度过治疗过程。